一 内部质量保障的起源与发展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带来的外部压力、内部担忧以及国际范围内教育机构快速扩张的多重挑战,这一体系最初形成于西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并逐渐向全球扩展。
外部压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政府和投资者更加关注教育质量与效率,要求高校对大量公共财政投入的社会效益作出说明。
内部担忧 教育规模扩大引发质量滑坡的担忧,社会批评和信任危机的风险迫使高校寻求改进,否则可能面临政府对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干预。
国际角度 全球化与竞争加剧使各国更加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在这种背景下,高校通过对外的质量承诺与管理努力重建信誉,同时对内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以提升管理目标。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世界经合组织(OECD)等众多国际组织统一认为可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划分为两种主要形式,即外部质量保障(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和内部质量保障(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并认为这两种形式的质量保障是有效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管理的新范式,逐步发展为内外结合的形式: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由高校自主构建运行,形式多样;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则由政府或社会主导,通过监督、评估和问责提升教育质量。不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保障活动,其核心均是通过开展全方位教育教学活动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简言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由多种要素及其关系构成的系统化校内运行机制。其建设需要在学校的统筹设计与领导下,通过校、院/部、专业三级运行系统,分析和解决影响质量生成的关键问题,以制度、程序、规范和文化等多种方式保障质量全面提升。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管理,高校可在优化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同时,营造优良校风和学风,达到最佳教育与学习效果。
二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以培育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同时,在协调目标、对象、技术等因素的基础上,借助不同的手段对培养环节进行诊断、评价等,从而构建有效衔接的质量管理闭环系统。它是高校培育高质量人才的保障系统,通过分析发现它包含五个子系统,系统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且都有独特的作用,能确保高校质量符合国家所规定的相关标准。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系统化管理和监控手段,覆盖教育全过程和全要素的工作体系。具体来看,其核心内涵可以用“全员性、全程性、全方位性、系统性”来概括。
全员性:涉及校长、教师、管理部门以及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
全程性:覆盖从招生、教学到毕业就业的各个环节。
全方位性:包含校内外、线上线下的各类学习场景。
系统性:强调教育目标、执行、监控和改进之间的闭环管理。
三 内部质量保障的核心理念与要素
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通常是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办学目标与使命是质量保障的基础,办学投入是质量保障的条件,办学过程是质量保障的核心,办学成果的评价或激励是强化质量保障的有效途径和举措。
三大理念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这些理念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和质量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1. 学生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在实践中,要求教学设计和管理决策优先考虑学生需求与成长。
2. 产出导向:围绕预期培养结果(如毕业生能力与职业素养)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并开展教学活动,确保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3. 持续改进:通过质量监测、反馈和评估,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优化和提升,形成闭环的改进机制。
六大要素 为确保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吴岩教授提出了“六要素”框架,包括:
1. 质量标准:提供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衡量指标,为教学活动设定基准线。
2. 专门机构:设立专职质量保障部门,负责整体质量管理规划和实施。
3. 专业人员:培养精通质量管理的专门队伍,保障管理工作的专业性。
4. 监测评估:定期开展质量检查,覆盖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活动,以及专项评估如课堂教学质量、教材选用和实践教学。
5. 问题反馈: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快速识别并解决影响质量生成的问题。
6. 持续改进:根据反馈信息和评估结果,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管理措施。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高校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框架,有助于实现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和全方位保障。
四 “二维三级”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二维三级”体系以校级—院级—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三级系统为基础,同时在每一级系统中涵盖执行维度和监督维度,形成质量保障的全覆盖网络。
三级质量保障体系
校级体系:校级质量保障体系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展开,以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保障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
1. 主要职责:制定学校顶层设计和质量标准,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资源配置(如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标准。
2. 关键机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委员会负责决策,质量监控与评估部门实施监督,各职能部门承担具体执行任务。
3. 运行模式:校级体系通过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开展质量目标的设置、实施和改进。
院级体系:院级质量保障体系关注学院办学目标的实现,并确保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整体规划。
1. 主要职责: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规划师资发展、完善教学管理,尤其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和社会行业发展。
2. 关键机构:学院负责决策,教学管理部门和基层教学组织负责具体执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监督支持。
基层教学组织:
基层教学组织是质量保障的具体执行者,直接承担教学任务和课程质量管理。
1. 主要职责: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实施课程计划、组织教学改进活动。
2. 关键机构:专业主理人和相关教师是课程质量保障的核心主体,负责落实教学任务并接受院级和校级的质量检查与监督。
二维质量保障体系
1. 执行维度:明确各级组织在质量保障中的任务、执行单位及责任人。例如:校级负责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院级负责教学计划与资源配置,基层教学组织负责具体课程实施。
2. 监督维度:针对每个执行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由相关单位监督落实。例如:校级对招生、培养方案管理及教学质量监控,院级对教学秩序、课程考核及就业服务的监督,基层教学组织对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的质量控制。
运行特点
在“二维三级”体系中,三级保障体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支持;每一级体系内部,执行与监督相辅相成,确保质量保障工作覆盖全面且责任清晰。此外,质量管理的闭环模式(PDCA)贯穿各个环节,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以上部分内容经许可摘自温州肯恩大学评估办—认证评估科普)
上一条:2025年3月质量工作简报(第1期) 下一条:DeepSeek,专业打造智能评估的专属AI